摘要:地雷7:除了幻想,還覺得自己是主角我覺得自己幻想沒關係,但如果把自己幻想成對方人生的男主角,通常都會出大事。 ...
何其幸運,半個多世紀以來,扭轉人類命運的生命科學突破,已把人類推上史無前例的高峰,我們已經身處生命科學的黃金時代。
「我思考著,我想要這個獎嗎?」經過一番研究,他得出結論他想要得到這個獎這也是為什麼在2015年9月3日,習近平聲稱中國的對日抗戰打了14年,而不是過去兩岸共同認知的8年。
殘餘下來的義勇軍,絕大多數向日軍投降,如張海鵬的部隊一樣成為了後來的滿洲國軍。中共更以1935年就成立的東北抗日聯軍為例,證明自己比國民政府更早投入對抗日本侵略者的戰爭。中共極端暴力的土地改革手段讓其聲稱要解放的佃農感到恐懼,其共產國際中國支部的身份,則讓中國知識精英感到不屑。Photo Credit: 《特輯満洲事変大写真帖》 @ public domain 日本軍進佔奉天市 從共產主義到民族主義 事實上在九一八事變爆發前,中國共產黨在中華大地上並不是一個受歡迎的黨,無論是底層農民還是高級知識份子對其都敬而遠之。雖然表面上強調跨越黨派,可東北抗日聯軍實際上仍是效忠莫斯科共產國際的隊伍,甚至與中共中央都沒有直接的聯繫。
只是最後蔣中正與張學良都失算了,由關東軍失控基層軍官煽動起來的民族主義在日本已經膨脹到日本政府所無法壓制的地步,伴隨著不願意承認滿洲國的總理大臣犬養毅被暗殺,中日兩國終於還是無可避免的走上全面交戰的道路。張學良之所以不願意馬上對關東軍開戰,是因為他知道「九一八事變」是由以石原莞爾中佐為代表的少許少壯派軍官發起,絕對不是關東軍本部,更不會是日本政府的意思,所以希望通過外交途徑解決。Tina了解「冒險」也是需要「循序漸進」的,所以,他鼓勵我們從小地方開始。
在他們兩人聊天的過程中,Tina知道Brian當時是史丹佛橄欖球校隊成員,而他想要從橄欖球的角度討論「領導能力」。「機會」是需要我們在當下透過行動來掌握的,例如,去買一張彩卷、投資一檔股票。Tina在他的課堂上就常做一個活動,讓學生們懂得從不同角度去看一個想法。每天晚上,Tina都會回顧他當天的行程,然後開始為遇到的每一個人寫一封簡短的感謝信。
因此,Tina就特別為Brian設計了一個個人研究計劃。但是,他還是邀請了那位先生到史丹佛一趟,而那位先生就帶了他的同事們一起來拜訪。
經過多年觀察成功創業家的行為後,Tina發現他們都懂得創造自己的運氣。Tina拿出了筆電,讓這位出版社老闆看看他的出書計劃。出版社老闆看完後,很客氣的告訴Tina,這本書和他們出版社的風格不符。而「運氣」則是我們可以透過常時間耕耘而加強的。
Tina認為,我們不要小看這些小冒險,因為它們其實能夠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而Tina自己的經歷就是一個好例子。但是,在大約七年前,Tina收到了一封不一樣的回信。如果我們學會「感恩」,我們將會接觸到更多不同的機會。那位先生對其中一位學生的研究非常有興趣,認為他有機會將這些內容變成一本書,於是就請Tina安排和這位學生見面。
而Brian也將他從這個計劃所得到的結果,變成了一家名為「Play for Tomorrow」的公司,教導來自弱勢家庭的小孩們,如何追逐夢想。一、改變與他人互動的心態和方式 Tina認為,要有好運氣,首先我們要改變我們和他人的關係。
這一切,都源自于Brian的一封感謝信,而這也讓Tina決定更認真的看待「感恩」。之後,Tina又和那位先生分享了不少其他學生進行的研究。
他認為,「命運」是我們無法控制的事,例如我們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長什麼樣子。文:戴羽 在過去奧運賽事的期間,每當看到自己支持的運動員經過艱苦奮戰後不幸落敗,多少都會覺得他們運氣不夠。當Tina發現坐在他身邊的這位是一家出版社老闆時,他就決定將「冒險」升級。我從申請加入這個計劃的過程中,學到了很多事。這些學生在收到通知後,有的會回信抱怨,也有的會詢問他們如何才能夠提昇他們被選中的機會。但是,美國史丹佛大學「科技創業計畫」(STVP)執行長Tina Seelig卻發現,「運氣」其實是我們能夠創造的。
因此,每年在完成遴選合適的學生後,Tina就會寄信通知那些沒有被選中的學生。每次坐飛機時,Tina都習慣戴上耳機,然後開始工作。
一位名為Brian的學生寫了一封感謝信給Tina說:「雖然我已經連續兩年都沒有被錄取,但是,我非常感謝你給予我這個機會不受正視的困境:工作權的困難與心理問題 無法打破的循環 現今體制存在兩個爭議點,一是第三元性別的法律認同,二是診斷書的存廢與否。
心理疾病——性別不安 社會壓抑不僅是跨性別者的壓力源,更是心理疾病的成因:根據英國國民保健署的定義,性別不安是性別認同與生理性別或社會性別角色不一致的人所經歷的困苦、窘迫(distress),而社會因素通常是導致性別不安的關鍵。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因此在2020年11月20日提出了「免術換證」訴訟,陪同跨性別者當事人吳宇萱前往中正戶政事務所,在不遞交「摘除器官手術完成診斷書」的情況下,要求將法定性別由男變更為女,希望政府不再繼續強迫跨性別者必須在「自我認同」與「身體完整性(生育功能)」之間二擇一。
而根據前段訴訟發起人吳宇萱的說法,應徵工作時欲保護性別隱私以避免被歧視只能更換證件性別,更換證件前則須接受手術,而手術費用須籌至70至80萬,為了籌錢又必須工作,但為保護性別隱私以避免被歧視只能更換證件性別,形成無解的循環。但2020年9月15日,內政部戶政司長張琬宜卻表示身分證號碼第一碼只以「1」、「2」分類性別,對於跨性別者的「中性」性別,仍需待行政院性別平等處專案委託研究,再做後續配合。」根據台灣性別不明關懷協會社群2013年度統計,曾經有過自殺念頭的跨性別者高達七成,相比美國調查報告的48%高出了22%,可想台灣跨性別者所面對的性別不友善與之相比更加嚴峻。性別不安容易誘發焦慮症和憂鬱症等心理問題,進而造成嚴重自殺傾向。
而更有64%的受訪者表示自己的生活與活動在過去的30天內曾因精神困擾而受到嚴重或部分干擾,報告中更有受訪者稱:「我曾因經歷性別不安所引起的憂鬱症與焦慮而無法在社會中正常運作。在如此情況下,台灣跨性別者應更容易罹患心理疾病,而若是罹患了心理疾病,謀職將變得更加困難,而心理諮商、治療甚至是變性手術的先決條件——原發變性慾的精神診斷——卻又要價不斐且相當耗時,在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之下,加固了前述的惡性循環。
此條件剝奪了跨性別者的身體自主權,且違反醫療行為所要求必備的「真摯同意」要件,同時根據台大醫學院精神部胡海國教授的統計,台灣約160萬人有性別認同的困擾(即性別不安,一種僅跨性別者會遭受的心理疾病),其中約40萬人有意願做變性的處置(包括荷爾蒙治療或變性手術),反之可見約有120萬人並無此意願,而在這160萬跨性別者中,至今只有666人成功更改性別,可想此條件之苛刻與難以達成。關於性別登記變更,台灣目前仍止步於有條件的二元性別登記:持經二位精神科專科醫師評估鑑定之診斷書,及合格醫療機構開具已摘除性器官之手術完成診斷書者,得變更性別。
根據美國2015跨性別者調查報告,近40%的跨性別受訪者經歷了嚴重精神困擾(serious psychological distress),比美國總人口的5%高了八倍,其中第三元性別的比例更是總人口的十倍之高。現在數字「7」已不再被討論,然而當初國發會也未曾明言是否將強迫所有跨性別者使用「7」,抑或是專門開放給第三元性別。
文:楊定昇 全台首例跨性別免術換證訴訟 去(2020)年6月9號內政部宣布將於2021年7月起全面換發新式身分證——「數位身分識別證」(New eID),與過往相比,增加了不少新的功能及更合適的版面設計,然而誰還記得,政府曾經規劃並試圖保障的權益——跨性別者的性別登記。先就就業方面討論,根據2016跨性別就業環境調查報告,在職場中有56%的跨性別受訪者因為性別因素被同事用性別相關的言語或行為騷擾,19%因為性別因素逼迫自行離職,更有16%遭到解雇。根據期刊《SSM - Population Health》所發表的研究,與未更改性別登記的受訪者相比,已更改性別登記的參與者遭受焦慮症和整體精神困擾(global psychological distress)的可能性要低得多,其研究結果更指出,「法律上的性別承認」能有效減緩因性別所造成的不公對待及其所引起的負面心理表現。然而根據台灣簽署的《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和《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施行法》(簡稱「兩公約」),前者提及「性別認同是基本人權,且無必要強迫或要求摘除生殖器官」,後者曾由專家提出建議:「在跨性別者方面,委員會建議政府以法律明文承認跨性別者自由選擇的性別認同,不受非必要的限制」,可見台灣現行制度不盡理想
而更有64%的受訪者表示自己的生活與活動在過去的30天內曾因精神困擾而受到嚴重或部分干擾,報告中更有受訪者稱:「我曾因經歷性別不安所引起的憂鬱症與焦慮而無法在社會中正常運作。文:楊定昇 全台首例跨性別免術換證訴訟 去(2020)年6月9號內政部宣布將於2021年7月起全面換發新式身分證——「數位身分識別證」(New eID),與過往相比,增加了不少新的功能及更合適的版面設計,然而誰還記得,政府曾經規劃並試圖保障的權益——跨性別者的性別登記。
在如此情況下,台灣跨性別者應更容易罹患心理疾病,而若是罹患了心理疾病,謀職將變得更加困難,而心理諮商、治療甚至是變性手術的先決條件——原發變性慾的精神診斷——卻又要價不斐且相當耗時,在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之下,加固了前述的惡性循環。根據美國2015跨性別者調查報告,近40%的跨性別受訪者經歷了嚴重精神困擾(serious psychological distress),比美國總人口的5%高了八倍,其中第三元性別的比例更是總人口的十倍之高。
現在數字「7」已不再被討論,然而當初國發會也未曾明言是否將強迫所有跨性別者使用「7」,抑或是專門開放給第三元性別。此條件剝奪了跨性別者的身體自主權,且違反醫療行為所要求必備的「真摯同意」要件,同時根據台大醫學院精神部胡海國教授的統計,台灣約160萬人有性別認同的困擾(即性別不安,一種僅跨性別者會遭受的心理疾病),其中約40萬人有意願做變性的處置(包括荷爾蒙治療或變性手術),反之可見約有120萬人並無此意願,而在這160萬跨性別者中,至今只有666人成功更改性別,可想此條件之苛刻與難以達成。